当前位置: > 利来国际pt >
习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作者 钟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黄山屯溪老街保护的历史,是朱自煊先生在历史文化名城领域阴极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长期耕耘探索的历史,也是朱自煊先生带领清华城市保护团队,与黄山市当地专家及其他设计团队长期合作、共同完成的这一典范性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历史。我有幸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跟随先生参与屯溪老街保护规划,以及1996-1997与日本大西国太郎团队合作开展的海底巷-李洪巷-鱼池巷三巷片区保护研究,并继续参与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几轮保护规划和相关城市设计工作,较为全面观察了老街保护更新的全过程。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和相关研究中的几件小事历历在目,其中蕴含着我们在历史街区保护和研究中的一些思考,也成为今天我在城市设计和城市保护教学中常常向学生们讲述的故事和传递的重要理念。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市老城区,起源于宋代,历史上曾经是休宁县的一个水陆码头集镇,全长800多米,由一条主街、三条横街以及呈鱼骨状从主街生长出的十八条巷弄构成。近代随着新安江航运在徽州地区发展中作用的提升,以及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屯溪老街更加繁荣,并逐步成为皖南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今天的黄山城区即在屯溪老街基础上逐步扩展形成(附图1、附图2)。
附图1屯溪老街旧影 图源:徽州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朱自煊、杨正茂,1986)
清华大学建筑系在1970年代末开始在黄山市全面参与了一系列的设计实践(附图3),除了朱自煊先生负责的屯溪老街保护,还有朱畅中先生和周维权先生的黄山风景区规划、单德启先生的黄山云谷寺宾馆设计(附图4)等光饰机,这些规划和建筑设计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历史街区保护、风景区规划、传统民居保护、传统风格继承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在1978年黄山规划和1979年屯溪市总体规划中,最早明确提出了保护老街的概念。50年代修建机场时在老街片区北侧新辟的延安路,也为老街保护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从一条条新拓宽或新开辟的道路开始,黄山也不例外。在延安路及其两侧改造的基础上,老街的拓宽现代化改造1970年代末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正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朱自煊先生带领教学和设计团队来到了屯溪老街,提出了保持老街原貌不拓宽的原则,并开始了对老街的保护实践和长期的研究工作。
同一时期,1976的《内罗毕建议》被介绍到中国,《内罗毕建议》中历史地段的概念和针对历史地段的某些做法,特别是把历史放到环境中去整体保护的理念开始影响包括屯溪在内的一些历史街区;朱自煊教授1983年访问日本,包括产宁坂、祗园新桥、上贺茂、嵯峨鸟居本等在内的日本传统建筑物地区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也介绍到屯溪老街[1]。屯溪老街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坚持保护整治,适当更新,反对大拆大建的基本方针政策,并得到了完全地执行至今。
1980年代初也是国外城市设计概念和相关理论开始进入中国的时期,通过几次访美与凯文·林奇和埃德蒙·培根的交流(附图5)艺术学大纲,1985年在开展第一轮屯溪老街保护规划时,朱自煊先生将正与清华大学开展教学交流美国MIT盖瑞·哈克团队带到了屯溪开展考察和学术交流(附图6),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为代表的美国城市设计概念和方法,在清华团队的屯溪老街保护规划中也开始得到体现转子平衡等级。
右:附图6在1995年第一版屯溪老街保护中,朱自煊先生在新安江渡船上的调研
从这个意义上讲,屯溪老街的保护研究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的形成,对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开拓性作用,也逐步形成了清华大学在城市保护和城市设计领域“一体两面”的设计与保护相互融合促进的学术思想。这一起步阶段的研究和设计成果利来国际pt,以朱自煊先生指导研究生杨正茂的设计成果《徽州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1986年)和相关学位论文成果最具有代表性(附图7、附图8)。
附图7 徽州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朱自煊、杨正茂,1986)中的老街保护区划
附图8 徽州屯溪老街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朱自煊、杨正茂,1986)中的节点保护更新设计
1990年代是屯溪老街保护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技术方法探索的重要阶段[2]。这一时期的屯溪老街保护工作包括了1993年的第二版屯溪老街保护规划、1995-1997年与日本大西国太郎团队合作的屯溪海底巷-李洪巷-鱼池巷三巷片区调查研究,以及1997-1999年以国际合作研究为基础的深化规划和实施方案。这一时期的研究完善了以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手段的保护区划方法,更建立了以详细民居建筑测绘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研究方法,将历史街区保护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向建筑尺度的微观层面深化,形成了清华大学跨尺度保护研究的基本理念。以院落为载体和单元的观察视角对于随后开展的新一轮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乃至后续开展的北京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工作,特别是其中以院落为单元的有机更新思想形成和落地,都有着重要的先导探索价值。
大西国太郎先生是京都历史保护的著名学者,其带领的研究团队是一个以历史保护研究志趣为核心的包括学校师生、设计事务所和规划管理机构人员的混合团队,也包括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韩一兵等。清华大学方面包括朱自煊先生及其研究生、黄伟文、吕絮飞、王亚钧(主要参与1993年版保护规划),以及刚担任教职的钟舸,以及刚从日本回国不久的谭纵波等,后期在读的研究生刘宛、韦虎、王雅捷以及几届毕业班学生也参与其中。(附图9)
后排:朱自煊(右5)、大西国太郎(右4)、谭纵波(右1)、钟舸(右2)、韩一兵(左1)
1993年版屯溪老街保护规划明确划定了三个层次的保护区划,分别是老街两侧沿街店铺范围为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老街片区及北侧沿山片区为建设控制地带,并将三江口水域及更大范围的黎阳老街和阳湖片区作为环境协调区,重点对山水环境和广域的历史文化环境进行适当引导控制——这一保护区划层次方法和保护控制内容,在后续二十多年的保护更新实践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贯彻实施,体现了早期屯溪老街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其后在1995-1997年开展的与大西国太郎团队合作研究,则将目光聚焦到屯溪老街中段北侧的鱼池巷、海底巷、李洪巷三条垂直于老街的居住街巷及其两侧的徽州民居院落(以下简称三巷片区)。在两年的暑期联合调查中利来国际pt,中日双方团队与黄山市规划院团队合作阻尼,对三巷片区进行了基于测绘的详细调查研究,除了深入的资料搜集和入户访谈,中日双方根据各自已有的工作基础和专长特点,对所在区段店铺及三巷片区的民居院落进行了详细测绘分工:清华大学团队运用已有的对徽州民居建筑整体形制、空间结构和木构建造方式的积累,重点对各院落进行整体格局,特别是平面剖面的绘制;日方团队重点开展基于巷弄整体风貌和徽州建筑风貌的立面测绘,以及反映居民现实住居生活的室内空间及生活环境测绘,形成了大量反映屯溪老街店铺和徽州民居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利来国际pt。为更好地认识理解徽州街镇民居院落的共同规律,在三巷片区民居院落测绘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团队还带领毕业班学生扩展调研范围素朴而民性得,调研了包括歙县斗山街在内的街镇民居院落利来国际pt,进行了部分院落的简要测绘,以期形成与三巷片区的比较和共同规律认识(附图10)。
在后续的研究中,清华大学团队先后完成了基于片区连续平面的整体性的现状、历史复原和规划设计工作(附图11、附图12),以及三巷片区民居空间格局的研究(钟舸),研究生王雅捷和韦虎先后完成了两篇硕士论文。日方团队重点完成了重点保护院落的修缮和插空改造重建设计,以及包括社会调查分析在内的综合研究报告。在中日联合研究基础上,黄山市规划院万国庆院长带领团队完成了包括【裕德堂】在内鱼池巷8-9号院的修复设计。
附图11:黄山屯溪老街三巷片区连续平面规划(首层连续平面)清华方案(1997)
附图12:黄山屯溪老街三巷片区民居测绘:海底巷1号剖面、老街115号剖面
进入二十世纪,清华大学朱自煊团队又先后参与了2003年版的屯溪老街保护更新整治规划、2016年版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及相关的滨水城市设计、滨水带改造规划等,这里就不再详述。
1990年代中期与大西国太郎日本研究团队的合作,恰逢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基本建立,保护原则和方法探索的重要阶段,日本在京都、奈良等历史城市保护的经验也通过具体的研究合作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几件小事尤其记忆深刻,并发人深思。
一是关于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关系。联合研究团队在屯溪共同制定具体调研计划时,中日双方就全部院落测绘还是部分院落测绘进行过多次深入讨论。基于1990年代初我国旧城改造全面开展的基本形势中国文学思想史,包括黄山当地在内的中方团队建议仅对原有传统形制、格局和建筑保存完整的院落进行测绘,对需要改造院落地块则做简要调研和记录,这也是那个时代侧重街巷格局和风貌较好民居院落的物质空间保护基本理念方法的反映,并将一些更新规划行动前置到研究之前。大西国太郎先生的一句询问“没有全面的访谈调研和详细测绘,如何知道哪些院落传统格局保存较好,哪些需要进行改造?”,在让研究工作重新回到全面调查的同时,对今天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如何处理好科学认知和经验认知的关系利来国际pt、处理好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行动的关系,强化全面客观认知在历史保护中的重要性,避免主观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应该成为今天聚焦历史文化保护核心目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附图13)
二是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中的跨尺度方法。联合调研工作深入细致到每个建筑单体,乃至居民室内生活场景的空间记录,结合问卷和访谈,调研成果呈现了二十多年前屯溪老街普通居民生活的线),今天看来,这些调研成果不仅具有城市保护和建筑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价值,同时也让屯溪老街的保护从城市山水环境的宏观尺度,从中观层面屯溪老街的街巷和院落格局,深入到具体的当地居民的微观生活空间附图,在为屯溪老街构建起了多尺度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同时,开始了对原住民保留和生活延续的重视,也彰显了历史保护和规划设计对人的关注利来国际pt,真正实现学科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
附图15(右):屯溪老街三巷片区鱼池巷广场和庭院测绘,大西国太郎团队,1997
三是关于历史保护中真实性的在认知和科学严谨态度。日方团队在对建筑立面和巷弄立面的测绘中,针对雨水冲刷形成的墙皮脱落岁月痕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测量绘制(附图16)。当我们在交流中询问如果又下一场雨造成新的墙皮脱落如何办时,几个日本团队成员展示了测绘手稿上明确的日期时间标注,表示测绘成果只是对特定时间风貌特征的客观呈现。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故事,但对于今天我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在真实性认知中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相对性,以及真实性对历史岁月过程的全面客观呈现,甚至对于真实性内在含义的全面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附图16:屯溪老街三巷片区渔池巷广场连续立面测绘,大西国太郎团队,1996
朱自煊先生带领下的黄山屯溪老街保护研究和实践历经了三十多年漫长历程,通过“保护发展的辩证统一和整体保护的指导原则”,到“以建筑和院落为单位的保护对象分类依据和方法”[3],以及“借鉴城市设计的方法,注意街区整体风貌保护” [4]等一系列研究实践成果,屯溪老街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范例,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在名城保护四十周年之际,对其历程的梳理和回顾,甚至只是对其中某些片段的回忆和思考,对我国未来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学科发展和保护实践裂纹扩展寿命,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请示的通知(1994年1月4日)
[4] “护城青松朱自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致朱自煊先生90寿辰的贺辞
下一篇:海南省东方市调整中高风险区